朝代名称/说明 |
君主 |
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 |
《史记》 |
五帝392年(公元前2457-2066年) |
黄帝 |
在位100虚年[公元前2457-2358年] |
|
在位100年 |
|
帝颛顼 |
在位78虚年[公元前2358-2281年]
3年丧礼[公元前2281-2279年] |
|
在位78年 |
|
帝喾 |
在位63虚年[公元前2278-2216年]
3年丧礼[公元前2216-2214年] |
|
在位63年 |
|
帝挚 |
在位9虚年[公元前2213-2205年] |
|
在位9年 |
|
帝尧 |
在位98年[公元前2205-2108年]
3年丧礼[公元前2107-2105年] |
古本载元年丙子
[注:公元前2205年丙子年] |
在位100年 |
在位98年+3年丧礼 |
帝舜 |
在位39年[公元前2104-2066年] |
|
在位50年 |
舜摄政8年+3年丧礼+在位39年 |
五帝积年 |
392年 |
|
|
|
三苗日食 |
帝舜35年[公元前2070年 9月 2日 17:08:52至18:34:12] 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三苗将亡,天雨血,夏有冰,地坼及泉,青龙生于庙,日夜出,昼日不出。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帝舜)三十五年,帝命夏后征有苗,有苗氏来朝。 |
《墨子·非攻下》昔者三苗大乱, 天命殛之。日妖宵出,雨血三朝,龙生于庙,犬哭乎市,夏冰,地拆及泉,五谷变化,民乃大振。高阳乃命玄宫,禹亲把天之瑞令,以征有苗。 |
夏朝471年(公元前2065-1595年) |
夏禹 |
在位45年[公元前2065-2021年]
3年丧礼 [公元前2020-2018年] |
在位45年 |
在位8年 |
在位10年+3年丧礼 |
帝启 |
在位39年[公元前2017-1979年] |
在位39年 |
在位16年 |
|
太康 |
在位4年[公元前1978-1975年] |
|
在位4年 |
|
仲康 |
在位7年[公元前1974-1968年] |
|
在位7年 |
|
帝相 |
在位28年[公元前1967-1940年 |
|
在位28年 |
|
寒浞 |
寒浞篡夏40年[公元前1939-1900年] |
|
|
|
少康 |
在位21年[公元前1899-1879年] |
|
在位21年 |
|
帝抒 |
在位17年[公元前1878-1862年] |
|
在位17年 |
|
帝芬 |
在位44年[公元前1861-1818年] |
|
在位44年 |
|
帝芒 |
在位58年[公元前1817-1760年] |
|
在位58年 |
|
帝泄 |
在位21年[公元前1759-1739年] |
在位21年 |
在位25年 |
|
不降 |
在位69年[公元前1738-1670年] |
在位69年 |
在位59年 |
|
帝扃 |
在位18年[公元前1669-1652年] |
|
在位18年 |
|
胤甲 |
在位8年[公元前1651-1644年] |
|
在位8年 |
|
帝孔甲 |
在位9年[公元前1643-1635年] |
|
在位9年 |
|
帝皋 |
在位3年[公元前1634-1632年] |
|
在位3年 |
|
帝发 |
在位7年[公元前1631-1625年] |
|
在位7年 |
|
夏桀 |
在位31年[公元前1624-1594年] |
|
在位31年 |
|
夏朝积年 |
471年 |
古本载471年 |
夏禹代政40年[公元前2029-1990年]
夏朝431年[公元前1989-1559年]
今本载471年 |
|
仲康日食 |
仲康5年[公元前1970年 11月 5日农历 九月 初一日辛未年 戊戌月 壬戌日 11:43:16至14:28:58] |
《尚书·胤征》乃季秋月朔,辰弗集于房,瞽奏鼓,啬夫驰,庶人走。羲和尸厥官,罔闻知,昏迷于天象。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仲康)五年秋九月庚戌朔,日有食之。 |
《史记·夏本纪》太康崩,弟仲康立,是为帝仲康。帝仲康时,羲、和湎淫,废时乱日。胤往征之,作《胤征》 |
殷商545年(公元前1594-1050年) |
商汤 |
在位12年[公元前1594-1583年] |
|
在位12年 |
|
外丙 |
在位2年[公元前1582-1581年] |
|
在位2年 |
|
仲壬 |
在位4年[公元前1580-1577年] |
|
在位4年 |
|
太甲 |
在位12年[公元前1576-1565年] |
|
在位12年 |
|
沃丁 |
在位19年[公元前1564-1546年] |
|
在位19年 |
|
小庚 |
在位5年[公元前1545-1541年] |
|
在位5年 |
|
小甲 |
在位17年[公元前1540-1524年] |
|
在位17年 |
|
雍己 |
在位12年[公元前1523-1512年] |
|
在位12年 |
|
太戊 |
在位75年[公元前1511-1437年] |
|
在位75年 |
|
仲丁 |
在位9年[公元前1536-1428年] |
|
在位9年 |
|
外壬 |
在位10年[公元前1527-1418年] |
|
在位10年 |
|
河亶甲 |
在位9年[公元前1417-1409年] |
|
在位9年 |
|
祖乙 |
在位19年[公元前1408-1390年] |
|
在位19年 |
|
祖辛 |
在位14年[公元前1389-1376年] |
|
在位14年 |
|
沃甲 |
在位5年[公元前1375-1371年] |
|
在位5年 |
|
祖丁 |
在位32年[公元前1370-1339年] |
|
在位9年 |
在位32年 |
南庚 |
在位6年[公元前1338-1333年] |
|
在位6年 |
|
阳甲 |
在位17年[公元前1332-1316年] |
|
在位4年 |
在位17年 |
盘庚 |
在位28年[公元前1315-1288年 |
|
在位28年 |
|
小辛 |
在位3年[公元前1287-1285年] |
|
在位3年 |
|
小乙 |
在位10年[公元前1284-1275年] |
|
在位10年 |
|
武丁 |
在位59年[公元前1274-1216年] |
|
在位59年 |
|
祖庚 |
在位11年[公元前1215-1205年] |
|
在位11年 |
|
祖甲 |
在位33年[公元前1204-1172年] |
|
在位33年 |
|
廪辛 |
在位4年[公元前1171-1168年] |
|
在位4年 |
|
庚丁 |
在位8年[公元前1167-1160年] |
|
在位8年 |
|
武乙 |
在位35年[公元前1159-1125年] |
|
在位35年 |
|
文丁 |
在位13年[公元前1124-1112年] |
|
在位13年 |
|
帝乙 |
在位9年[公元前1111-1103年] |
|
在位9年 |
|
帝辛 |
在位53年[公元前1102-1050年] |
|
在位52年 |
|
殷商积年 |
二十九王492年+5[帝辛六年,周文王初禴于毕]==497年[殷商始年即夏朝末年记496周年] 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汤灭夏,以至于受,二十九王,用岁四百九十六年。 |
今本508年(公元前1558-1051年)-武王12年=496年 |
|
盘庚迁殷 |
盘庚14年[公元前1302年] 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盘庚旬从奄地迁往北蒙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盘庚)十四年,自奄迁于北蒙,曰殷。 |
|
西周279年(公元前1049-公元前771) |
周武王姬发 |
执政全国4虚年(公元前1049-1047年农历12月[丑月作下年头]) |
执政全国6年[虚年,推测] |
执政全国6年[公元前1050-1045年] |
[前1049年]武王13年==[历谱推算]牧野之战即西周始年。[史记·鲁周公世家]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,是为鲁公。周公不就封,留佐武王。 |
在位16虚年[自武王13年牧野之战计执政全国4虚年] |
在位16虚年[自武王11年周始伐商计执政全国6虚年,推测] |
在位17年[自武王12年牧野之战计执政全国6年] |
据“[史记·魯周公世家]载武王11年灭殷,[今本竹书纪年]武王灭殷,岁在庚寅。”推测:古本载武王灭殷,岁在庚寅[周始伐商庚寅年作武王灭殷年]==>[古本]西周积年始记点提前而多记2年 |
周成王姬诵 |
在位37虚年[公元前1046-1010年,含周公摄政6年] |
在位37年[虚年,推测] |
在位37年[公元前1044-1008年] |
[前1046年]成王元年==周公摄政始年|伯禽代封始年。[史记·鲁周公世家]武王蚤终,成王少...于是卒相成王,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。
[前1040年]成王7年==成王执政始年即元祀[周书·洛诰记载]
[前1037年]成王10年==鲁·伯禽元年([通鉴外纪][尚书大传]周公归政,三年之后老于丰。[刘歆《世经》][皇甫谧《帝王世纪》]载伯禽在位46年) |
周康王姬钊 |
在位26虚年[公元前1010-985年] |
在位26年[虚年,推测] |
在位26年[公元前1007-982年] |
[前992年]康王19年==[史记·魯周公世家]魯公伯禽卒,子考公酋立[今本载康王19年]
[前989年]康王22年==[史记·魯周公世家]考公四年卒,立弟熙,是謂煬公 |
周昭王姬瑕 |
在位25虚年[公元前985-961年] |
在位19年[虚年,推测] |
在位19年[公元前981-963年] |
[前985年]昭王元年==鲁·煬公5年
[前984年]昭王2年==[史记·魯周公世家]煬公六年卒,子幽公宰立
[前971年]昭王15年==[史记·魯周公世家]幽公十四年。幽公弟晞殺幽公而自立,是為魏公 |
周穆王姬满 |
在位42虚年[公元前961-920年] |
在位42年[虚年,推测] |
在位55年[公元前962-908年]
[注]今本改古本42年为55年
|
[前961年]穆王元年==鲁·魏公11年
[前922年]穆王40年==[史记·魯周公世家]魏公五十年卒,子厲公擢立 |
周恭王姬繄扈 |
在位19虚年[公元前920-902年] |
在位12年[虚年,推测] |
在位12年[公元前907-896年] |
[前920年]恭王元年==鲁·厲公3年 |
周懿王姬囏 |
在位25虚年[公元前902-878年] |
在位25年[虚年,推测] |
在位25年[公元前895-871年] |
[前902年]懿王元年==鲁·厲公21年
[前886年]懿王17年==[史记·魯周公世家]厲公三十七年卒,魯人立其弟具,是為獻公[今本载懿王17年] |
周孝王姬辟方 |
在位9虚年[公元前878-870年] |
在位9年[虚年,推测] |
在位9年[公元前870-862年] |
[前878年]孝王元年==鲁·獻公8年 |
周夷王姬燮 |
在位10虚年[公元前870-861年] |
在位8年[虚年,推测] |
在位8年[公元前861-854年] |
[前870年]夷王元年==鲁·獻公17年 |
周厉王姬胡 |
在位21虚年[公元前861-841年] |
在位12年[虚年,推测] |
在位12年[公元前853-842年] |
[前861年]厉王元年==鲁·獻公26年
[前855年]厉王7年==[史记·魯周公世家]獻公32年卒,子真公濞立 |
共和行政 |
14年[公元前841-828年] |
14年[实年] |
14年[公元前841-828年] |
[前841年]共和元年==鲁·真公15年[史记·魯周公世家载] |
周宣王姬静 |
在位46年[公元前827-782年] |
在位46年[实年] |
在位46年[公元前827-782年] |
[前827年]宣王元年==鲁·真公29年[史记·魯周公世家载] |
周幽王姬宫湦 |
在位11年[公元前781-771年] |
在位11年[实年] |
在位11年[公元前781-771年] |
[前781年]幽王元年
[前771年]幽王11年==西周末年即西周终止 |
统计分析 |
[武王16虚年、成王37虚年、康王26虚年、昭王25虚年]小计100年 |
[武王16虚年、成王37虚年、康王26虚年、昭王19虚年]小计94年
注:武王执政全国6虚年
[古本错误]始记点提前而多记2年
[古本错误]昭王少记6年==100年-94年 |
[武王17年、成王37年、康王26年、昭王19年]小计99年[计穆王元年合100虚年] |
注:《古本竹书纪年》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。 |
[昭王25虚年、穆王42虚年、恭王19虚年]小计83年 |
[昭王19虚年、穆王42虚年、恭王12虚年]小计70年
昭王19虚年+[史记]穆王55虚年+恭王12虚年=83年
[古本错误]昭王少记6年、恭王少记7年共少记13年==[史记错误]穆王多记13年 |
[昭王19年、穆王55年、恭王12年]小计86年
[昭王19年、穆王55年、恭王12年]作虚年小计83年 |
|
[夷王10虚年、厉王34年]小计43年 |
夷王8虚年+[史记]厉王37虚年=43年
[古本错误]夷王少记2年==[史记错误]厉王多记2年
[古本错误]厉王少记9年 |
[夷王8年、厉王26年]小计34年 |
注:此处厉王[含共和14年] |
|
[古本错误]古本西周积年少记22年[起记误差2年实际少记24年] |
武王灭殷以周始伐商计 |
周始伐商[武王11年庚寅年]至西周末年[周幽王11年庚午年]==庚午[干支序7]-庚寅[干支序27]+5*60[干支循环周期]+1[头尾年距须补记1年]==281年[武王灭殷以周始伐商计西周积年] |
西周积年281年 |
西周积年257年[少记24年] |
西周积年281年[武王灭殷,岁在庚寅] |
今本古本均以[武王灭殷,岁在庚寅]为始记点 |
武王灭殷以牧野之战计 |
西周积年279年 |
西周积年255年 |
西周积年280年[十二年辛卯...败之于坶野] |
[注]《古本竹书纪年》十—年庚寅,周始伐商。 |
西周积年 |
279年 |
257年[古本记载] |
281年[今本记载] |
[注]鲁诸侯共和之前虚记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武王)十二年辛卯,王率西夷诸侯伐殷,败之于坶野...武王灭殷,岁在庚寅。二十四年,岁在甲寅,定鼎洛邑,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,共二百八十一年。自武王元年己卯至幽王庚午,二百九十二年。
注:以牧野之战[武王12年辛卯]为武王灭殷,则今本西周积年280年。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(武王)十—年庚寅,周始伐商。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自武王灭殷,以至幽王,凡二百五十七年。(据“[史记·魯周公世家]载武王11年灭殷,[今本竹书纪年]载武王灭殷,岁在庚寅。”推测:[古本竹书纪年]载武王灭殷,岁在庚寅,古本乃以周始伐殷武王11年庚寅年作武王灭殷计西周积年。)
注:若武王灭殷以牧野之战武王13年计,则古本西周积年255年[少记24年==昭王少记6年+恭王少记7年+夷王少记2年+厉王少记9年]
周始伐商[武王11年庚寅年]至西周末年[周幽王11年庚午年]==庚午[干支序7]-庚寅[干支序27]+5*60[干支循环周期]+1[头尾年距须补记1年]==281年
根据历谱推排:周始伐商庚寅年[武王11年],牧野之战壬辰年[武王13年],[武王灭殷以牧野之战武王13年计]西周积年共279年,其中穆王在位仅42虚年。注:[武王灭殷以周始伐殷庚寅年计]西周积年共281年==[今本]武王灭殷,岁在庚寅。共二百八十一年==周始伐商[武王11年庚寅年]至西周末年[周幽王11年庚午年]==[古本]西周积年257年+古本少记24年
[古本错误]古本西周积年257年==共和14年+宣王46年+幽王11年+41年[古本穆王42虚年]+古本其他王均采用今本记载并以虚年计[武王执政全国6年+成王37年+康王26年+昭王19年+恭王12年+懿王25年+孝王9年+夷王8年+厉王12年-虚实误差9年] [推测:今本改古本42年为55年]
[今本错误]今本补足「古本少记24年」==武王增1年[改古本16年为17年]+穆王增13年[改古本42年为55年]+误古本[武王16年、成王37年、康王26年、昭王19年、穆王42年、恭王12年、懿王25年、孝王9年、夷王8年、厉王26年含共和14年]虚记年为实年增10年
[实际王年]正确补足「古本少记24年」==昭王增6年[改古本19年为25年作虚年记]+恭王增7年[改古本12年为19年作虚年记]+夷王增2年[改古本8年为10年作虚年记]+厉王增9年[改古本12年为21年作虚年记,不含共和14年]+古本[武王16年、成王37年、康王26年、穆王42年、懿王25年、孝王9年]仍记作虚年王年数不变记增0年
[注]西周采用与鲁诸侯同步虚实记年规则[共和之前虚记年,共和之后实记年] |
鲁国纪年[史记·魯周公世家] |
周公初封于武王克殷[西周始年]公元前1049年== 周公13年[含伯禽代封10虚年,《通鉴外纪》《尚书大传》载周公归政,三年之后老于丰]+伯禽46年[刘歆《世经》皇甫谧《帝王世纪》记载]+考公4年+煬公6年+幽公14年+魏公50年+厲公37年+獻公32年+28(真公二十九年周宣王即位)-8(魯诸侯共和前虚记年,共和之后实记年)+公元前827年(宣王元年) >>详细 |
错误溯源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《史记》载穆王在位55年非原始记载[乃42虚年基础上虚增13年即占昭王6年恭王7年],乃后人据古本[康王26虚年、昭王19虚年、恭王12虚年]推算之结果:穆王在位年数==不含伯禽卒年共106年[史记·魯周公世家载魯公伯禽卒至厲公三十七年卒之年数即考公4年+煬公6年+幽公14年+魏公50年+厲公37年-虚实误差5年]-6[康王26虚年记作25年-今本载康王19年鲁侯禽父薨]-17[今本载懿王17年鲁厉公擢薨]-18[今本载昭王19年,推测古本载昭王19虚年]-11[今本载恭王12年,推测古本载恭王12虚年]==54年[55虚年] |
结论:“古本错误[昭王19虚年、恭王12虚年]”导致“《今本竹书纪年》《史记》误载[穆王55年] ”。 |
《史记》载厉王在位37年非原始记载[乃21虚年+共和14年基础上虚增2年即占夷王2年],乃后人据古本[懿王25虚年、孝王9虚年、夷王8虚年]推算之结果:厉王在位年数[含共和14年,史记误作不含]==不含厲公卒年共44年[史记·魯周公世家载厲公三十七年卒至鲁真公14年厲王出奔之年数即獻公32年+真公14年-虚实误差2年]- 7[懿王25虚年记作24年-今本载懿王17年鲁厉公擢薨]-8[今本载孝王9年,推测古本载孝王9虚年]-7[今本载夷王8年,推测古本载夷王8虚年]+共和14年==36年[37虚年] |
结论:“古本错误[夷王8虚年]”导致“《史记》误载[厉王37年] ”。 |